楊子興透過多樣的台灣故事印花設計與藝文活動策展,傳承百年布莊頂真精神。圖/錦源興提供
多樣化的印花設計產品,運用在提袋、紙膠帶、徽章、筆記本等各種生活小物。圖/錦源興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時尚感十足的旗袍,圖案乍看像青花瓷,細觀卻是大家熟悉的藍白拖;衛福部長陳時中曾戴上一頂印著千鳥格花布的草帽,當中也有玄機,原來在千鳥格中藏著一隻隻瀕危的黑面琵鷺,這些轉譯自台灣文化的幽默印花設計,都出自台南百年布莊「錦源興」第四代楊子興之手。
「你知道藍白拖的出現其實和美援時代有關嗎?」、「台南曾文溪口曾是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區。」楊子興不只透過印花傳承家族布莊頂真精神,更盼自己創作的圖案,能成為大眾認識台灣生活文化的橋梁。
老品牌 注入時尚新生命
「錦源興」創立於一九二三年台南神農街,第一代創辦人為張相,從染房開啟布莊事業,但隨時代演變漸趨式微,於二○一二年歇業。從事設計的楊子興為外孫輩(外婆張救為張相的長女),二○一八年造訪日本京都後,喚醒對老事業的想像,再加上體內創作魂燃燒,讓他決心自台中返鄉。
得到親戚長輩的認同支持後,楊子興在台南中正路買下老屋,二○二○年將百年家族布莊事業「錦源興」,轉型為以印花設計為主的文創品牌,為老品牌注入時尚新生命。
「錦源興是以布料起家,要做品牌延伸,不能離布太遠,而布料和我設計專業的交集就是印花。」楊子興說。至於要選什麼圖案呢?熱愛家鄉的他,首波創作即以「台南」為題,推出「城市圖騰」系列,包括台南關廟麵、四大名匾、黑面琶鷺、後壁茄芷袋、黃花風鈴木、戲台、珍珠奶茶等在地意象,都成為設計靈感,且楊子興用心爬梳每款印花和在地文化的關係,親自書寫一則則貼近生活的介紹。
「為什麼會有藍白拖?是因光復初期,駐台美軍發現台灣人平日打赤腳居多,既不安全也不雅觀,國防部就找到台南安平生產軍靴的聯勤三○四廠,開發出一款所有人都負擔得起的鞋子,藍白拖就此誕生。而藍、白配色則是取自於國徽的顏色。」他侃侃而談印花背後的故事。
「錦源興有一個很深的精神,是討論文化命題,什麼才是文化?生活當中都是文化」。正因楊子興的印花創作,富含深刻的人文生活觀察與在地意向,「城市圖騰」系列提袋曾獲二○二○年台灣OTOP產品設計獎;跨界作品《台南印象》專輯,也以「城市圖騰」印花包裝設計,搭配鋼琴家的創作音樂,在去年榮獲金點設計獎。
改店面 成藝文展出空間
「我很享受把有興趣的題目找出來後,轉化為創作的過程。」除了最初的台南題材,楊子興也擴大以台灣集體回憶為主題,發展第二波「日常小物」(蒼蠅拍、紅椅凳)、第三波「城市花園」(鐵窗花、鐵捲門)、第四波「海洋」系列(虱目魚、消波塊)等設計。且他不局限布料,也將印花創作運用於旗袍、提袋、襪子等生活小物中。
難得的是他還舉辦「錦源興藝文獎助計畫」,將店面三樓打造成四坪的藝文展出空間,不定時推出台灣藝術家、設計師、攝影師等小型靜態作品展覽。他笑說,「你來逛逛這間店不買東西,只要和我交流,或是觀看每個圖案的介紹,相信你會帶走一些屬於台灣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