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德甫醫師提醒,家長應多留心孩子的求救訊號,若發現為腫瘤引起,建議盡早透過基因檢測找到基因突變點,才能精準對症下藥。圖/翁德甫醫師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16歲女孩,連續幾天久咳不止,家人以為她染上新冠病毒,帶她去醫院進行快篩;儘管血液及鼻腔篩檢結果為陰性,卻在胸部X光中發現右側肺部已經白成一片;經詳細檢查,發現是一顆由肋膜長出、大如手球的惡性肉瘤。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表示,女孩接受手術切除及化療,無法完全消滅腫瘤,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查腫瘤惡性突變基因,確認為NTRK基因融合變異所致;所幸,國內已有合適新型癌症標靶藥物可用,經治療後殘存腫瘤消失,持續追蹤一年,狀況穩定。
翁德甫指出,兒童癌症發生原因,往往是促進細胞增生的「油門」基因,與抑制細胞增生的「煞車」基因,先後發生突變導致。因此,尋找合適標靶藥物,直接抑制突變腫瘤基因,就會產生良好療效。
臨床報告顯示,國內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每年罹患癌症的新發病個案中,有超過一半為實體腫瘤,然而兒童癌症發生的主因與成人癌症不同,成人癌症常常與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例如抽菸、喝酒、不良飲食所致;但兒童癌症則多為病童「基因突變」所導致,與家族遺傳、飲食或生活習慣無關。
翁德甫說,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率高出成人許多,過去透過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是開刀手術切除腫瘤,治癒率大概都近八成以上;然而,對於一些罕見惡性肉瘤或是具有神經組織分化出的惡性腫瘤,由於容易對化療或放射治療產生抗藥性,倘若無法完全切除,則醫師將無計可施。而今,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到兒童少見癌症致病基因突變,再使用新型標靶藥物治療,已成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