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人民平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首度突破三萬美元,經濟成長率百分之六點九的佳績;但總體經濟統計數字,難以顯示人民實際的生活感受。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全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平均是百分之一點九六,儘管是近十三年來最高,但仍落在百分之二通膨警戒線下面的安全區域。不過,百姓和商家實際感受到的經濟與物價壓力,遠非如此風平浪靜。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年前十一個月,全台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含獎金、津貼、紅利等)年增百分之一點八,但扣除全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百分之一點九六,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百分之零點○五,是近五年首見實質薪資負成長,代表受薪階級實質消費力已不增反減,「體感貧窮」與日俱增。
前年全年物價負成長,所以銀行定存名目利率雖只有百分之一點多,但仍是正利率;去年銀行存款利率在扣除物價上漲率後,實質利率已變成負利率,民眾在銀行的存款實質收益也愈存愈薄。無論是靠存款過活的退休族或「想存第一桶金」的年輕人,都比以前更為困難。
上班族長年飽受低薪壓力,但近年國內物價尚稱平穩,因此雖然薪水不高,大致還能維持基本購買力。而這兩年的疫情讓世界變了樣,全球生產秩序和經濟生活備受衝擊,各國中央銀行大撒幣,通貨膨脹捲土重來,股市和房市等資產價格暴漲,財富分配和產業發展嚴重不均衡,人民的痛苦指數(失業率加物價上漲率)更紛紛竄高。
去年前十一月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九八,近八年來最高。失業率加上物價上漲率,全民的痛苦指數高達百分之五點九四,已飆至近九年新高。
目前各行各業都傳出漲價聲浪,人民所得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質疑,這兩年都是大疫之年,但去年物價才轉為漲勢,「疫情」未必是這一波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尤其,民生物價有易漲難跌的特性,漲上去了就不會再降回來,最近食物、外食、日用品、房屋租金等每日生活所需都已普遍調漲,並非零星或單一的動作,而且漲幅不小,對實質薪資已是負成長的受薪階級,生活壓力更是雪上加霜。
面對物價上漲,政府各部會如央行、財政部、經濟部、公平會、農委會等,手中有許多政策工具可以運用。但其中應以央行的貨幣政策調節最有效,例如適度升息,減少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但有利抑制物價,對於漲不停的房市也能產生收斂效果。
原本應以穩定物價為天職的中央銀行和掌管物價調查的主計總處,迄今還是定調「通膨只是短期現象」、「通膨不顯著」,而仍是希望扶植經濟成長表現,因此才沒有因應通膨的積極政策作為。
去年已有一半以上的時間(七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都超過百分之二的警戒線,今年的通膨壓力更大。民眾感受的通膨威脅日益加深,切盼政府抑制物價的有效政策工具必須趕快動起來,以免全民深陷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