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朱家瑜、異膚病友邱先生、異膚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台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同台鼓勵異膚患者積極治療。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病人終其一生必須「與疾病為伍」;根據統計,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其中近7成為輕、中度患者。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雖難以根治,所幸醫學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全新作用機轉的新型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做為輕中度異膚患者穩定控制、長期治療的新選擇。
30歲從事科技業邱先生,求學時期確診輕度異位性皮膚炎,在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之下,陸續出現胃痙攣、額頭皮膚變薄等惱人副作用,因此,曾經自行斷藥,卻又陷入反覆發作、皮膚搔癢的痛苦輪迴中。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皮膚科醫師朱家瑜指出,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是導致多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治療順從性不佳」主因;此外,韓國研究發現,6成嬰幼兒時期異膚症狀,將持續到成年期,若未持續治療,症狀將反覆發作。台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除可能造成睡眠障礙、焦慮、影響社交及工作表現,難以忍受的癢感,也會導致抓傷與感染的惡性循環。
朱家瑜指出,輕中度異膚的治療目標是緩解局部搔癢、避免復發,過往常會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然而,一份跨國研究指出,採用類固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而引發的「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世界第三。由於類固醇類藥物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萎縮等副作用,讓許多病友或照顧者退避三舍,這種恐懼也會使病友擅自停藥或減藥,不利病情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說,多年前醫師要為兒子開立類固醇類藥物時,雖有進行詳細衛教,但仍讓身為媽媽的她卻步,在「接受治療」與「面對副作用」之間拉扯。丁淑敏說,甚至有病友在經歷類固醇副作用後拒絕擦藥,改採民俗療法,反而讓異位性皮膚炎失控。因此,協會致力推廣疾病衛教與用藥認知,她很期待有可以安心長期治療的新武器。
朱家瑜與江伯倫兩位醫師,對病友信心喊話,表示隨著新治療武器加入,相信可改善治療成效,因此建議對類固醇類藥物耐受性不佳,或擔心類固醇類藥物副作用的異膚病友,在考量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之下,可與醫師討論,尋求更合適的新型非類固醇治療藥物,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