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國泰民安」,是今天我們習見的成語,但在筆者看來,應該把「民安」放在「國泰」之前,亦即國家想要太平,前提是要能高度重視民生;當老百姓擁有了安全感,衣食無憂之後,國家的安定便是順理成章之事。而西漢的漢文帝劉恆就是這麼做的。
西元前一七九年,漢文帝下詔救濟鰥寡孤獨和窮困的人,詔令規定:八十歲以上的長者,每月賜給米、肉、酒若干;年齡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賜予帛和絮。凡是應當賜予米的,各縣的縣令要親自檢查,由縣丞或縣尉送米上門;不滿九十歲老人的贈物,由嗇夫(掌管幣禮的官員)、令史(縣令屬吏)送去;郡國二千石長官要派出負責監察的都吏,循環監察所屬各縣,若有不按詔書辦理者,則予以責罰督促。(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
在漢文帝的詔令中,政府救濟的範圍相當廣泛,除了高齡長者,還有鰥夫、寡婦、單身與窮困之人,這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可以想像的是,這些特殊群體如果能夠得到來自政府的幫助,他們的生活必將可以從困窘轉而有所保障,這對於一個社會的安定和諧所起的作用,將是無法估量的。縱觀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歷史,各朝各代的興替,無不與民生相生相伴。
作為一國之君,如果一心所想只有個人的享受,而無視老百姓的困苦,這個國家必將動蕩不安,如隋朝即是典型的例子。隋朝的經濟是相當發達的,以農業生產來說,有史料表明,即便隋朝已滅亡了二十年,隋文帝已經駕崩三十三年,當年存儲的糧食布帛都還未用完呢。然而,即便是國庫糧倉充盈,當國家發生災荒,百姓衣食匱乏,政府依然不讓開倉賑濟時,這樣的國家表面上看似富足,但老百姓卻無法享受到發展的紅利,人心思變,社會怎麼可能保持穩定?隋朝是如此,此前曾經非常強大的秦朝不也是如此?
其實,無論是國君或百姓,國家和社會的高度穩定與繁榮,可以說是共同的願望:對於國君來說,穩定的政治局面,可以體現他們的「聖明」,留名青史,也可以坐穩江山,代代相傳;對老百姓來說,誰做皇帝並無多大的差別,他們最在意的無非是能不能把小日子過好。
因此,一個國君若能高度重視民生,把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與保障放在重要位置上,那麼,實現國家的穩定並不困難,如漢文帝及其後的漢景帝,基本上都是採取「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老百姓固然少受了很多折騰,而國家也保持了相當穩定的政治局面。
反之,一國之君若重視「國泰」而忽視民生,結果都不是很好,如前面所提的隋朝以及更早前的秦朝,都是明證。因此,與其說「國泰民安」,不如說「民安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