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人們遇到問題時,一般會從「觀察思考」中找到答案,也會從試誤學習中累積經驗,找到解決的方式;或經由父母師長的引導、朋友之間相互討論、在網上發問等方式來尋找方向;或更進一步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來為自己指點迷津。
因此在生活中,具備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可以讓我們更容易適應環境,學習狀態與生活品質也會更加良好。
只是自閉症孩子的特質為固著行為,缺乏乏彈性變通,不易藉由學習他人的經驗來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也因人際互動技巧不佳,不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協助。常常都是問題發生後才來亡羊補牢,順便做為下一次的警惕。
比如剛上小一、診斷為自閉症的小明,在學校尿溼褲子後,當下不知道怎麼處理,也沒有告訴老師,只能拖到放學,以奇怪的姿勢走路回家。而我們會教小明,下次尿溼了要請老師協助,換上備用內褲;或是像其他同學一樣,脫下溼掉的內褲只穿外褲,起碼比較舒服。
又如國一亞斯伯格的小勇,在作文考試時因為筆沒有墨水了,卻固執遵守不能在考場說話的原則,於是就以無墨水筆刻了張「無字天書」交卷,得了零分。我們就會教小勇,下次考試要多帶兩隻筆;或是這種情況可以打破規則,舉手告訴老師協助解決。
然而實際上,類似的問題之後還是可能再發生,因為他們只學到問題出現之後的應變策略;但事先預防或是在當下減少傷害的策略技巧,也應該一併教給孩子。
建議可將整個事件的前後階段連貫起來,藉由完整的時間序,協助他們理解前因後果,有助於舉一反三,延伸應用在日後的情況中。同時也把預防的觀念融入其中,強調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師長可從以下三個時間點切入,做更有系統的完整分析:
一、問題發生前:找出原因。想出可以預防的策略,避免問題再度出現。
二、發生問題的當下:能夠做什麼。可以怎麼做以減少傷害。
三、問題形成後:可以如何補救。提供不同情境下的策略以供選擇,日後才可避免重蹈覆轍。
以小勇「筆無墨水事件」為例:
一、問題發生前:考前多帶幾隻筆,並試寫確定有油墨。
二、發生問題的當下:因是特殊情況,可打破「考試不能說話」的規定,舉手告訴老師。
三、問題形成後:把原因告訴老師,爭取補考機會。
又比如小明的「尿褲子」事件:
一、問題發生前:是不是小明水喝太多?下課時間太短?找到原因後又該如何調整?
二、發生問題的當下:是因為尿尿時分心?還是當時被其他小朋友撞到?或是上廁所的姿勢所導致?讓孩子想一想這些情境,然後告訴我們答案。
三、問題發生後:換備用內褲、不穿內褲、跟老師說、拿吹風機吹乾、打電話給媽媽……腦力激盪一下,看孩子能說出幾種策略,若遇上了,會用哪一個?
此外,也要觀察並理解孩子的個性、習慣、特質,提供的策略才容易執行,能為孩子所用。
很多自閉症孩子的「獨特行為」,來自於缺少問題解決能力,當他們遇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堅決不碰,也因而缺乏訓練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若能依上述方式與師長、孩子一同討論,知道問題發生的前因後果,孩子也有了策略選項,自然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未來遇到問題時,期待他們能夠事先預防、當下調整,更有勇氣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如既往等到出了問題,再來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