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外觀。
圖/中玄
「歷史‧當代」展中,亦有探討女性議題的作品《明:生命之花──青春》。圖/中玄
文/中玄
今年是台北當代藝術館開館二十周年。不少人知道成立於一九八三年,位於中山北路的台北市立美術館,但不知道位於長安西路的台北當代藝術館是市定古蹟,且是台灣第一座以「當代藝術」為定位的美術館。
其建築為日治時代一九一九年成立的詔安尋常小學校,一九二二年改稱建成尋常小學之一部分。
建成尋常小學是當年台北市八所專供日籍小學生就讀的學校之一,建築與規模皆比一般公學校大,設計建築師為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代表作品有台北市西門市場、台大醫院、彩票局廳舍(後改為總督府圖書館)、台北一中(今建國中學)紅樓等。
建成小學校園南面除TR紅磚牆面外,主建築正面房舍,還有柯林斯柱飾,二樓陽台也有托次坎柱式雕飾,屋頂則有西氏銅質塔樓和老虎窗等,都是當時小學校少有的氣派。
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光復台灣,台北市政府將學校接收後,改為市政府辦公廳舍,而建成國小等於是廢校了。
一九九四年,台北市政府在信義區興建新市府大廈而搬遷,這座原是日治時期的小學校,基於古蹟保存再利用的原則,將原建物之南面主樓廳舍修復後,整建為當代藝術館使用;一九九六年,經文化局評定為市定三級古蹟。
二○○○年,當時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正式定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並於二○○一年由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捐助開館經費,台灣第一所以當代藝術為名的美術館於焉成立。
市政府原北側及兩翼部分建築,則由原來在華陰街、今客運轉運站之建成國中,搬遷來當校舍。故台北當代藝術館也是全台唯一與學校相連接的美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公辦民營方式經營,先後由當代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掌舵,結合官方和民間資金,媒合多元文化和跨界創意,舉辦過藝術家以當代藝術,來呈現對時下政治、經濟,以及人文現象的評論,透過現代科技、媒材的多元化,更豐富了作品內容。
台北當代藝術館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結合建成國中學生和大同區民眾,經常舉辦活動,以增進大眾對當代藝術的認同。
如二十周年紀念首檔展覽「歷史‧當代」,便有家庭相簿的展示,由居民、學生提供不同時期的紀念照,以不同方式呈現;此外,展覽內容也呈現了二十年來的重要當代藝術展,讓觀眾體會二十年前的「當代」,和現在的「當代」有何不同?以及透過當代藝術方式呈現「魚菜共生」、「植物方舟」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