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餘法師。圖/法寶堂提供
文/人間社李生鳳
佛光山法寶堂七月線上法寶講座十八日由佛光山文化院行政助理永餘法師主講,透過《星雲大師全集》中的「《華嚴經》的生活修行〉」,從〈淨行品〉文殊菩薩為大眾宣說的願行,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淨化身口意三業,作為身心清淨的指南。
佛陀證悟後,最初講的《華嚴經》,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的修證過程。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皈依後要受持戒法,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星雲大師說,發菩提心,持守戒行,是人間修行之始,為一切善法基礎,如《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
《華嚴經》〈淨行品〉的修行,透過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請法:「什麼是修行,如何淨化身、口、意三業?」由文殊菩薩宣說一四一個願行,在二六時中以「當願眾生」發願,心時時扣在清淨法上,淨化身口意三業,正是星雲大師提倡的「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文殊菩薩告訴智首菩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然而,我們平常有「善用其心」嗎?永餘法師指出,我們都將心放在五欲六塵,心中很多躁動、擔憂,以現今疫情為例,面對疫情是否「善用其心」,抑或讓心活在恐懼?
〈淨行品〉的一四一個願行就是在生活中能隨隨用心,以此發願,回向正法,趣向佛道。在疫情期間,大家居家時可以發願:「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諸行無常是空性,而疫情也是空性,因緣和合且變化無常,不因此煩惱,讓內心穩定輕安。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布施是隨喜、隨分、隨緣,在於培養能捨的心,從物質上的能捨到心意上的能捨。布施就是「給」,例如星雲大師倡導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就是布施。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做眾惡」,持戒的功用在於保護自己不造惡業,防非止惡,克制私欲,減少惡緣的干擾。持戒的原則是忍耐、克制、降服,調伏心性。五戒為「眾福之所歸」,所有福德資糧即從受持五戒開始。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希望眾生能夠開啓一切善法,見到真理實相,開啟智慧;以及「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華嚴經》云:「菩提心生出一切諸菩薩行,十方三世諸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任何一尊佛、菩薩,都從菩提心來。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佛道圓滿要靠菩提心,捨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為魔業,沒有菩提心,所修的善法、福德,都是人天福報、世間法,不能成為真正的清淨善業。
在生活上「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希望眾生可以受持、領納佛法。受持佛法,如器受於水,能夠離器汙、器漏、器覆。接受法水,自己的心要能清淨、莊重、認真,沒有成見,才能真正受持佛法。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看到大眾聚會,希望聚會就是在說甚深的佛法,一切和諧。〈淨行品〉目的是和合、和諧、清淨,清淨才能和諧、和合、無染。人間佛教修行目的是為了眾生能得和諧、和合。人際互動上,看到歡喜的人、苦惱的人、生病或沒生病的人,希望在二六時中所見的一切都能成為修道資糧,如「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樂供養佛就樂於親近三寶,而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見慚愧人,當願眾生,據慚愧行,藏護諸根」,將六根守護好,不讓六根攀附外緣造作惡業,守住六根就是守住修行的門戶。修行學道就像維護城門一樣,要預防六賊,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時時警覺。在衣食住行上,「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善失」、「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是文殊菩薩開示如何發願「用心」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淨行品〉是佛教徒實踐清淨生活的指南,無論何時何地,當下有「當願眾生」的念頭,就是「覺醒的心」。佛法須從生活中實踐,才能完成菩薩修證的階位,菩薩五十二階位是從日常生活中逐步建構而來,唯有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實踐清淨生活,方能獲一切勝妙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