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 久久久久。圖/晨星出版
文╱石德華
久,音比較纏綿,筆畫少,不常當錯別字,卻也不容易寫得漂亮。
外表純粹一些,情意比較綿長,不算出色受矚目,但獨特。這是我自己。
有人閱讀我的書,是從國中高中,一直到現在已為人父母。這是一種久。
這是個需要利與攀的世間,計利與攀緣是功用性的,數算性的,而我個人,一向只能專注做好自己的事,沒能力給利與拉抬,除非你能看我久一點,才能知道我的無用之用。
自我了解需要時間,需要功力。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其實也是難事。
而人總是很馬虎、主觀的評斷別人,但你如果看得不久,便無法深細,無法深細,便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就是辜負。久,才能讓這一切不致於太過遺憾。
往來匆匆,擦肩而過,從不駐足留步,此生的意義會是什麼呢?駐足、注視,彼此有了聯結,新的意義便產生了,有人甚且記憶交集,彼此成為生命中的獨一無二。駐足、注視、交集、互動,愛與責任,馴服與了解,人生的意義原來在此。
而我的入世法則一向就是同情與理解。這需要久,久久,久久。
看我的散文,要細,要靜。也需一種久,至於我的書寫,時長,日也久。
因為久,時空都拉緩拉長拉立體了,常與變,業與懺,因與果,消逝與新生,也才能看得真,悟得清。
他原本就美在那,等我們去將他收擷進自己的生命裡。旅行,就是這樣。
澎湖是我一去再去的地方,這兩年我也常有南台灣的輕旅行,發現友伴及自己都不約而同在由衷輕呼:台灣真美。沒來得及留下文字的,幸好有留影,生命總是不知短長,美的確定倒是不必遲延,尤其親見二○二○年全球疫情下的台灣。於是在書中影像收進「台灣之美」。圖與文並不完全相符,只為留下。
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我給《人間福報》副刊編輯覺涵法師一則LINE:
「有人連著二本書都感謝同一個人嗎?」
覺涵法師的催稿很厲害,即便他沒動靜,透過虛空你也知道他在等待,於是,偷懶散逸一下下就好,很快又自動坐直身子,電腦前一字一字key過流光,我真的沒有新鮮詞,合十說的仍是這一句:
法師,謝謝你,沒你沒福報,我絕對寫不成書。
也將這些年常有的一種心情,一併融入拌勻吧,用書中的一句話以達,那就是:
行走,回家,仰頭,心中無比寧靜而飽滿,感受時光穿越過我,我突然很想很想,謝天。
散文是我的斷代史,一本本,我的不回頭,我的彎弧跨度,我沉穩的悲傷,我無匹的壯遊,那,這本呢?
這本書呈現我從隔岸所觀照的日常,和它清澈倒映水面的入世信念。信念,有堅持,有抗拒。
我成也如此,敗也如此,始終護守世間最有價值的久久久久:
意志力。專注力。誠信。善良。
(摘自《看我,久久久久》,晨星出版)
作者簡介
石德華
湖南新寧人,出生於台灣苗栗,1961年舉家遷居彰化,現居住台中。A型,天蠍座。持續創作中。曾獲第二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第三屆中央日報文學獎小說獎第三名、第三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第三名、第二屆台灣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著有校園勵志散文《校外有藍天》、《典藏青春與愛》、《青春捕手》、《新好女孩新好男孩》;生活散文《很溫柔的一些事》、《靜靜的深海》、《懂得》、《時光千噚》、《約今生》、《火車經過星河邊》;小說《愛情角》;新新古典小說《西廂記》、《長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