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藏經首度出門 佛館開展 人間社記者陳雅容大樹報導 |2019.08.11 語音下載 827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佛陀紀念館舉行的「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八月八日登場,展期至十一月十七日。圖╱人間社記者謝青秀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其背後流傳的歷史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此部《金剛經》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刻雙色印本,呈現古代印刷技術的里程碑。明代以後,朱墨雙色印刷技術逐漸成熟,此為當時技術的先驅。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人間社記者陳雅容大樹報導】百年難得一見,國家圖書館典藏藏經首度出館,現身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九日隆重開幕的「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國圖特別精選館藏二十一組二十四件珍貴且具代表性的善本佛典,吸引民眾一覽藏經風采。 國家圖書館典藏的佛教古籍、藏經,首度跨出國圖大門,其中包括三部「國寶級」佛教經典:舉世第一本雙色套印佛經──元刊朱墨雙色套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存世極為稀少的金代版本佛經──金皇統間私人刊印《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全經鏤版精細、毫無缺損的宋刊本《妙法蓮華經》。另有六件敦煌寫經,包括不同時代的寫經、經論、經疏等,稀有罕見。 其中四件珍貴特藏:包括流傳最具故事性、並為館藏最早刻本的《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宋刊小字梵夾本《妙法蓮華經》、圖文並茂的禪宗法門《牧牛圖頌》,以及清代人物版畫上乘之作《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圖說》等,讓參觀民眾嘖嘖稱奇。 朱墨雙色《金剛經》 印刷技術里程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經》,內容闡釋一切法無我之理,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此經以三十七塊雕版雕印而成,一卷一冊共四十紙、二百面,其中經文為大字朱印,注文則以小字墨印,卷末有朱墨套印寫經圖。此部佛經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刻雙色印本,呈現古代印刷技術的里程碑。明代以後,朱墨雙色印刷技術逐漸成熟,此為當時技術的先驅。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卷軸裝,僅存卷三、卷六各一卷,卷三有二十二紙,卷六有十九紙,每紙約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卷首各有一弘法圖,題字「趙城縣廣勝寺」,纂錄者釋宗悰,貞觀末年曾就學於玄奘大師之門。此經又稱《沙門不敬俗錄》、《集沙門不拜俗議》、《沙門不應拜俗事》、《不拜俗儀等事》,凡六卷,為有關僧尼是否禮拜君親之討論集。集錄關於沙門應否拜俗之奏、詔、敕、啟等,總分作三篇:〈故事篇〉、〈聖朝議不拜篇〉、〈聖朝議拜篇〉。可惜因年代久遠多已佚失,存世極為稀少,此本頁面完整,珍貴罕見,極具特殊歷史、文化與學術價值。 塵封雷峰塔千年 《寶篋印經》顯傳奇 《妙法蓮華經》經摺裝,宋刊小字梵夾本,原木護板,卷首有清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沙門舟達受篆書「秀州惠雲院宋.妙法蓮華經」。全書末署「比丘德求受持」,並鈔補宋紹興二十九年(一一五九)宋釋德求刊跋。《妙法蓮華經》一稱《法華經》,梵語原名應為「薩曇芬陀利修多羅」。「薩曇」中文譯為「妙法」,「芬陀利」譯為「蓮華」,「修多羅」譯為「經」。漢譯版本超過七種,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流通最廣且影響最深遠。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簡稱《寶篋印經》,其背後流傳的歷史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此經由唐代高僧不空譯成漢文,書寫、誦讀此經,或納入塔中禮拜,能消滅罪障,長壽延年,得無量功德。此經為北宋吳越國王錢俶,為其愛妃黃氏建造「雷峰塔」時,發願印造八萬四千卷,建塔時並將此經置於藏經磚中,再砌入塔內供養,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一九二四年九月一場暴風雨過後,雷峰塔轟然倒塌,塵封千年的佛經遂得出土重見天日。而坐落於西湖畔的雷峰塔,不僅以景致宜人博得「雷峰夕照」的千古美名,又有《白蛇傳》人蛇相戀的淒美民間故事推波助瀾,聲名更加遠播! 此外,圖文並茂的禪宗法門《牧牛圖頌》與清代人物版畫《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圖說》等,都是國家圖書館難得一見的珍貴典藏,藉由此次特展,與民眾結下殊勝法緣。 前一篇文章 現代版血經 筆畫現虔誠 下一篇文章 藏經承載無數人心血 要讓人人都懂 熱門新聞 01私校生也能進台積 年後報復性徵才 家數創新高2021.03.0402大案加速 太陽能模組廠洗牌2021.03.0203吃對食物能抗老 6色蔬果添活力2021.02.2804輕蔬食 路易莎推6款奶素甜磚壓吐司2021.03.0205星雲大師 因果報應2021.03.0206世間逆增上緣2021.02.2807爆笑企鵝 跟錯隊伍被喚回2021.03.0408養肝聖品 適量吃鳳梨助眠助肝臟解毒2021.03.0409空雷,終未落雨2021.03.0110疫想不到 偽出國 林口、淡水最熱門2021.03.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元宵乞龜 390兩大金龜亮相基督城地震10年 佛光山領眾祈願安心求學 好苗子獎學金頒贈科技業斜槓 道教法師勸人向善《365日》西語版 3月出版發行東禪寺防疫SOP 國家級典範 作者其他文章全國佛光童軍 分享成果策勵未來